19世紀芬蘭成為俄羅斯公國後,
為了取代瑞典統治時期的首都土庫,沙皇宣布赫爾辛基為首都,
於1812年委任Johan Albrecht Ehrenström為城市重建的規畫人,
1817年Ehrenström的藍圖完成時,
找到年輕的恩格爾 (Carl Ludvig Engel) 來執行這項計畫,
恩格爾設計興建了議會廣場附近的30座建築,
其中包括幾乎成了古典芬蘭地標的白色大教堂 (Tuomiokirkko)。
完工後的赫爾辛基呈現淡彩又型式統一的和諧之美,
自此引導芬蘭命運的重要的政治主張,都在議會廣場產生。
市區內最著名的是三座風格各異的教堂,
洋溢濃厚俄羅斯風情的烏斯本斯基東正教堂 (Uspenskin Katedraali),
領隊說裡面可以照相,那還客氣什麼,
因為在捷克的洋蔥教堂還不准人進去,
先睹為快,真的莊嚴肅穆又豪華美麗,
不過沒靈氣的旅人,沒忘記繼續趕路,
恩格爾所設計的白色大教堂,
看過前面的教堂,也就相形失色,
裡頭正在進行演練,在寬廣的殿堂內聽弦樂團的演奏,
那種心弦撥動的感受是第一次的接觸,適巧彌補了心裡的落差,
同時還增加了一個經驗,這是第一個有提供廁所讓人使用的歐洲教堂,
因為經驗告訴我,該聽,該照,該去使用廁所,
反正該做的事要先完成,因為後來觀光客越來越多影響演練,下逐客令,
於是啥事都完成的我,跑去議會廣場,
而本團的團員在哪兒呢?---排隊等上廁所。
三大教堂的最後一座是由整塊大岩石鑿出的岩石大教堂,
屬路德教派,教堂是由岩層開鑿出來的,
中央用透光玻璃讓光線進入,1969年完成。
為了紀念著名的音樂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設立了公園,
他是寫出芬蘭頌(FINLANDIA)而激起人民的愛國風潮的音樂家
紀念碑由芬蘭的女雕刻家希爾圖寧花了6年完成,有2個部分,
一個是西貝流士的頭像,
另一個雕塑的設置,是由600多支白色不鏽鋼管組成
(資料來自芬蘭旅遊局,有的書上是記錄500多支),
好像是管風琴,有時間的人可以坐在雕塑下體驗一下風經過會聽到什麼,
看起來"沉甸甸"地,還是離遠一點比較安全。
- Nov 26 Mon 2012 09:08
赫爾辛基(二)-芬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